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是家長必要面對的挑戰,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個重新適應的歷程,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將面對生理、心理與環境等重大改變的適應,不僅如此,更多元且更為困難的課業份量和學習標準,家長對於孩子有更深的期待與要求,青春期的孩子要一一面對這些挑戰並不容易。鼓勵家長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先先花些時間理解他們在這階段,需要調適的困境。

有「3要」提供家長可試試看,用來改善家中親子間的關係。

  1. 要學會傾聽。你說聽還不簡單,他說我就聽,我還怕他不說咧。不過,請大人們仔細回想當孩子與你說話,或是回答你的問題時,你是一邊忙自己的事情,或是一邊滑手機呢?還是聽他說了幾句,就趕緊指正、教導他要怎麼做或是要急忙糾正他的錯誤?還是聽到一半就打斷他,然後又問了別的事情,或是匆忙趕著去做家事或自己的事呢?這些都不算是傾聽,傾聽代表著當孩子說完後,我們專注聽他說且思考他說的內容後,給予適當的回應,傾聽表示你試著關心孩子,想瞭解他的生活,想知道他今天過的如何,但不是探口風,一昧只想聽到你要的答案或內容。

若大人不知道怎麼讓青少年跟你說話,試著買些孩子喜愛吃的食物,邀請孩子一起吃,再找些輕鬆話題,像是他們喜愛的興趣、歌曲、影片等,作為開頭,練習傾聽。

  1. 要合理溝通。與青少年討論溝通時,避免減少指責、批評式的負面溝通,多採取正向的替代做法,有「3不」要避免。

(1)語氣不用大聲,你的態度可以嚴肅慎重,但不用提高音量,對於年幼的孩子,大人講話大聲時,好像會讓他們短暫停下我們不喜歡的動作,或是讓他們看似聽大人說話,也呈現我們大人高高在上的權威感,但當你對於青少年的他們仍習慣大聲或吼叫的方式,青少年通常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對你吼回去,然後你更生氣,又吼他,最後彼此大聲怒罵,兩敗俱傷;第二種,安靜沈默,對於你說的內容沈默以對,一句話也不說,讓你更為氣餒。

(2)內容不傷感情,大人有時習慣用苛刻的言語形容孩子的行為,例如:你都幾歲了,幼不幼稚呀!你現在不唸書,以後是要撿角(台語)!你考這種成績,不要跟別人說你是我小孩!這些話不但讓孩子受傷,也未能解決問題。提醒大人們可以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但不是要以高姿態的方式,教訓孩子。

(3)語句不用誇大,大人們有時習慣用誇大或誇張的言詞來強調後果,例如:孩子動作慢吞吞,大人有時會說「全家人就等你一個人,我看你到底要拖多久,你最好都不用吃飯、不用洗澡」,或是孩子穿的衣服不合你的期待,大人有時會說「沒有人會像你這樣穿啦,你們全校的同學老師都會笑你」。過於誇大,或甚至將結果講得很嚴重,常常最後讓孩子認為你講的話要打折扣,失去孩子對你言論的重視。

要如何與青少年好好溝通呢?建議家長可使用「我訊息」的方式進行,何謂「我訊息」,包含三個部分,(1)行為,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具體描述,(2)父母對於行為產生的感受,(3)行為造成的直接或具體的影響。傳達的重點在於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以及伴隨的情緒與結果,而不是以批評、教訓的言語責備孩子。透過我訊息的溝通方式,清楚傳達讓大人感到困擾的行為樣貌,父母在當中的真實感受,以及行為伴隨的結果,讓孩子明確接受大人真正的意思,也減少親子溝通上的挫折。

  1. 要能安定自己情緒

與青少年共同生活,在所難免彼此對於事件的觀點不同,互相堅持拉扯,常常越講火氣越大,親子關係也時常起伏不穩定,甚至,三不五時發生言語上的衝突。對於時常引發衝突的問題,除了透過上述的「我訊息」傳達明確清楚的方式,作為合理溝通方法之一,大人本身更是需要找出自己情緒因應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情緒處理策略資料庫,為什麼要用資料庫一詞來形容呢?因為大人的情緒來源不會只有與孩子的單一衝突,我們面對工作、夫妻關係、身體不適以及生活瑣事等等壓力源,對會引發我們強度不一的情緒,若我們能建立更多不同情緒或情境的情緒因應資料庫,更能協助我們面對新事物或新衝突時,有更多的因應策略可供參考,協助自己的負向情緒趨於安定。

建議家長面對親子衝突時,可運用「停看聽」的方式,協助自己安定當下的情緒。(1)停:停止對話,暫時離開當下的情境,當發現自己與孩子說話時,音量越大聲、口氣明顯不悅以情緒出現不耐煩等,可讓自己暫停與孩子的對話,讓孩子知道你現在無法再持續討論,需要先離開,稍後再說。(2)看:觀看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什麼原因自己有明顯的情緒反應,是因為今天工作不順利,原本心情就受影響,還是孩子的言行讓你受挫或無力,或是有其他的因素。(3)聽:回想剛剛對話內容,聆聽孩子說的內容,進一步確認理解孩子說的意思,是否是如你所以為的那個樣子,還是有其他的意思,或是有哪些還沒有搞懂得內容,再詢問孩子那是什麼意思。

 

家長在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陪伴的目標並非掌控孩子,也非要求孩子像小時候乖巧聽話,而是陪伴與理解孩子面對此階段的變化,協助他們學會更適合的問題和情緒解決技巧,應用在日後的生活中。且別忘了,過程中,家長的支持與肯定的態度,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重要的因素喔。

作者 : 臨床心理師 凌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