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族聚會,小傑的爸媽總覺得很洩氣,因為同齡的表弟明明比他小兩個月,卻硬是比小傑高了一顆頭,他的父母很擔心,不知道是不是缺了什麼營養素,還是生長激素缺乏?聽說轉骨方有效,但又有人說轉骨方不能亂吃,可是又怕錯過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不知該如何才好。
其實,不論孩子是否確實有生長激素缺乏或其它疾病,均衡充足的營養都是基本不可或缺的,在擔心不知是否需要就醫之前,可以先檢視看看小朋友的飲食狀況。我總是和家長比喻,小朋友就算先天條件再好,就像一輛頂級配備的豪華跑車,但是沒加油也是跑不動的,幾個重點簡單跟大家提醒一下:

每天應攝取500-600毫升的牛奶。均衡的飲食應每天攝取六大類食物(如下圖),其中乳品類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群。許多家長會砸大錢買許多XX成長鈣,OO膠原鈣,天花亂墜的廣告詞配上有模有樣的醫學文獻截圖,彷彿產品最強,牛奶很遜,都是把證據薄弱的文獻拿來做牽強的延伸。其實牛奶除了豐富的鈣質以外,還有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等相當綜合完整的營養,不是鈣片就能代替的。許多家長表示可是孩子只要喝牛奶就會拉肚子,這通常是因為孩子平常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如果先從少量的優酪乳/優格(乳醣含量較低)開始每天固定攝取,大部份人都能夠慢慢適應。



每天至少一顆蛋。青春期的孩子建議每天約攝取六至八份蛋白質,每天至少一顆蛋就相當於至少有一份蛋白質,再加上其它豆魚蛋肉的攝取比較能夠達到這個目標。
每天一份堅果。依不同種類,約7-15克重的堅果為一份,補充有利健康的必需營養素。



至於轉骨湯要不要吃,筆者也有些個人想法,轉骨湯會廣為流傳,可能是時代背景和倖存者偏差的產物。七八十年前的台灣剛挺過二次世界大戰,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普羅百姓吃不起豬肉者大有人在(才會有那句俗諺「毋欲食過豬肉嘛欲看過豬仔行路」),別說要吃肉吃蛋,連白米飯都是奢侈品,每天六至八份蛋白質根本是天方夜譚。在青春期的尾巴結束之前以進補的名義吃個雞湯,大概是手頭拮据的父母能給出的最後溫柔了。反觀現代的孩子,除了少數的高風險家庭之外,大多衣食無缺,煩惱的不是沒東西吃,而是沒有愛吃的東西可吃,肥胖的盛行率也跟著水漲船高,進補的必要性也越來越令人存疑。

可能有人會覺得「可是我認識的誰誰誰,本來很小隻,吃了之後真的過沒多久就長很高啊」。其實兒童的生長本來就有一種現象叫做「體質性遲緩」,說的就是有些人會在青春期前有些生長偏慢的情形,青春期也來得偏晚,導致他們在國中時期暫時的身材偏小,後續真正進入青春期時就會像趕進度一樣飛快的追上同儕。也就是說,後續的追趕是自然現象,只是因為這類孩子很容易在這段時間被家長餵食轉骨湯,就誤以為兩者有因果關係了,其實這段時間只要把握以上的均衡營養原則,不一定要額外進補。

要判斷孩子只是正常的體質性遲緩或是確實有內分泌遺傳疾病,可以至兒童內分泌科門診諮詢。就醫時,若能攜帶兒童健康手冊(打疫苗需攜帶的手冊)以及之前的身高體重記錄,能夠幫助醫師更快速了解孩子狀況。順帶一提,門診時常常看到雖然帶了手冊來,但是除了出生狀況紀錄表以外都是空白的,真的很可惜,如果可以在每個成長階段順手紀錄,對醫師的評估其實很有助益。


Li-Min Chen, MD(兒童內分泌科 陳利旻 醫師)
Visiting Staff
Departments of Pediatrics
E-DA Hospital, I-Shou University
Kaohsiung City, Taiwan
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