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腦神經細胞猶如電腦網路般,本身的傳導亦屬電性的活動。如過度興奮而造成大量放電,則會引起身體和四肢不正常的抽搐,即所謂「痙攣」;如腦部有經常性的放電,表現出反覆性的抽筋,即為「癲癇」。後者在台灣民間俗稱「羊暈」、「豬母癲」,都是因為對疾病的認識不清,所留下的錯誤觀念。

 

病因

    造成痙攣的原因很多,常見如中樞神經感染、頭部外傷、電解質失調及幼兒常見的「熱痙攣」。

 

熱痙攣

    好發於年齡6個月到5~6歲大的小孩,發生率約為3~4%。患者在痙攣發作時常有發高燒的症狀,時間為數分鐘,預後佳。

 

症狀

癲癇的表現百百種,一般民眾印象中的「口吐白沫、四肢僵直、抽動」只不過是其中「大發作」的一種,其它表現過可以是短暫的失神、尖叫、傻笑、像自由女神般地舉手,四肢跳躍式地抖動,臉部異常地抽動等,甚至有些小朋友以精神發作來表現,而被誤以為是精神疾病的也時有所聞。

 

診斷與治療

    診斷的依據,主要為臨床的症狀及病史,加以腦電波的證實(腦電波可見有異常的放電)。癲癇需要每日服藥治療及預防發作。一般而言,吃藥之後,連續2年不發作,且腦電波經治療後恢復正常,治癒的機會有70%。至於「熱痙攣」,因為不是癲癇,而是一種因發燒而誘發發作的體質,除非是經常性的發作,一般認為不需長期服抗癲癇藥物治療。

 

居家照護

      癲癇的患兒應生活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生活壓力;避免過度注視螢幕,因強光刺激而發作;癲癇尚未控制穩定時,避免劇烈運動;記得規律服藥,以免體內的藥物濃度驟降而再度發作;服藥時間最好避開其它食物,間隔半小時以上;發燒時,應儘早就醫,找出病因,控制發燒。當發作時,周邊的人應保持冷靜,鬆開頸部的緊身衣物,將患兒的頭側向一邊,身體平躺,或頭部略低,以防嘔吐物倒吸,造成窒息;避免強塞東西入患兒的口中,以防二度傷害,造成窒息;觀察並紀錄抽動的模式;切勿過度用力拍打小孩,以免造成無謂的外傷;緊急就近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