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四年級的小翔由媽媽陪同前來小兒科門診就醫,主訴從小就會夜間遺尿(俗稱尿床)至今,造成小孩及家長不少困擾,不知如何是好?根據統計兒童尿床的盛行率,六歲者約十%,到了十歲則仍有五%。隨著年齡增長,少部份患者夜尿的情況會逐年改善,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應進一步檢查。
醫學上定義,如果男生六歲,女生五歲以後,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會在夜間尿床的話,才稱為「小兒夜尿症」,也就是尿床。尿床依形態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尿床乃指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便持續發生者,而繼發性尿床則是指至少已經有六個月沒有尿床現象的小朋友,卻再度出現尿床現象,除了心理因素外,也可能是其他潛在疾病造成。
尿床的真正原因仍未有定論,但不出下列幾項:
1.中樞神經或膀胱肌肉神經系統尚未成熟
尿床的小朋友,常常都睡的很深沉,不易叫醒,即使床尿濕了都渾然不覺,如此深沈的睡眠也是可能的原因。如果做膀胱容積測量,則多有「容積減少」及「過度敏感」的現象,即稍有脹感,膀胱就會收縮排尿。可能與膀胱本身成熟度、功能及容積變化有關,這些情形都會隨長大而消失。
2.心理的因素
小孩情緒行為問題。比如媽媽只顧新生的新寶貝,把自己都忽略了,感覺失寵受挫,便在熟睡後將下意識的委曲,便有可能藉尿床來舒解壓力。
3.泌尿或神經系統疾病造成
尿床的治療最重要的是要過濾出泌尿和神經系統疾病,因為這些疾病如果沒有治癒,尿床是治不好的:同時這些疾病也都會有後遺症,不可疏忽。
泌尿疾病以尿路感染為主因,其導因如:小女生的尿道口狹窄和小男生的尿道瓣膜,除了會小便細弱無力,還會因小便解不乾淨造成尿路感染而有尿床。先天性的「膀胱輸尿管逆流」則會有尿路感染和腎臟水腫(正常人不管膀胱多脹,尿液是不曾逆流到輸尿管的)。神經系統疾病則要看小朋友有無癲癇、腦性麻痺或先天性脊髓膨出症,這些疾病不僅有夜間尿床,也常有白天尿失禁現象。
4.基因遺傳問題
尿床的孩童從病史可知其雙親兒童時期也常會有尿床的症狀表現,真正遺傳模式並不清楚。
5.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導致夜間無法濃縮尿液。
處理方針
1.首先帶小孩給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評估,來排除泌尿器官或是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
2.生活細節的配合
晚飯後儘量少喝水及吃一些會促進利尿的食物或飲料,同時一定要先上廁所把尿排乾淨再就寢,夜間則用鬧鐘叫醒如廁,必要時由家長於半夜叫醒上廁所,至於叫醒的次數則依能否免除尿床而增減。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讓小朋友穿尿布睡覺以防弄濕床單,這樣是很難治好尿床的。
3.對尿床的小孩不可予以打罵,因為尿床不是小孩的故意,責罵對心理因素造成的尿床反而有雪上加霜的壞處。必須讓家長與小孩了解並重視這個問題;只是器官成熟度及功能尚未完整,大部分會逐漸改善。
4.膀胱憋尿訓練
白天有尿意時,可要小朋友先忍一下或轉移其注意力,逐漸延長二次排尿的間隔,目的是要撐大膀胱容積。
5.行為治療
所謂「行為治療」是指當不尿床時給獎勵,萬一尿濕了,則可要求小朋友自己整理被褥,建立其責任心,有人嘗試在尿布上裝置感應器,在小朋友剛尿床時會放出電流刺激(當然是安全的),叫醒小朋友去上廁所。這個方式效果不錯,但對家人來說,往往無法睡好覺,在國內並不普遍。
6.藥物治療
目前最常用的是睡前服用抗利尿激素類的藥物Desmopressin(Minirin)或在鼻腔內噴「抗利尿激素」來治療,成效不錯。但減藥或停藥過程常會又尿床。另外以往常使用三環類抗憂鬱劑之類藥物Imipramine(Tofranil)來治療,可縮緊尿道並減低膀胱的收縮,效果十分良好,但副作用較大且服藥時有效,停藥便又尿床了。
總之,夜間遺尿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症狀,去除了器官性的病因,尿床是沒有併發症和後遺症的。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卻會造成小孩心理的障礙及自尊心受損,形成自卑及行為偏差,而且也會造成家長生活及身心上的困擾,甚至形成親子關係不良的情況。當家中有尿床的小孩時,不要忌醫,應該儘早求醫,讓醫師、家長及病童三方面共同合作找出一套最適合小孩的治療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