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動脈導管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七天之內,動脈導管就會開始逐漸收縮關閉,造成功能性關閉,這個時候,血管其實還沒有完全關起來。再經過兩、三個星期,一些血管內皮細胞長進去造成纖維化,動脈導管變成一條韌帶,動脈導管這時才是真正的關閉。

 

但是一般新生兒中,約有2/1,000會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無法自行關閉,許多血液由主動脈透過動脈導管(ductus arteriosus) 流到肺動脈,再到肺循環,最後造成肺水腫、左心室衰竭。

 

典型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症狀是呼吸急促、餵食困難、活力不佳、體重無法增加。

 

也有少數兒童以聲音沙啞表現,原因在於返喉神經的走向本來就會繞過開放性動脈導管,所以當開放性動脈導管很大的時候,返喉神經受到壓迫造成聲音沙啞。所以當新生兒出現聲音沙啞,合併呼吸急促、餵食困難,除了先天聲帶異常、會厭(epiglottis)附近先天狹窄或發炎,也需要考慮開放性動脈導管,這時候只要拿起聽診器好好地聽一聽心雜音,也許就可以提早發現問題。

 

治療的主流是利用心導管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較小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可以用螺旋線圈,較大的就要考慮使用關閉器。心導管治療沒有明確的體重限制,2公斤以上的嬰兒利用心導管關閉已經成為常規治療方式。

 

不過,隨著技術與醫材的進步,心導管已經可以成功治療低體重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了。受限於血管的大小以及醫材的設計,可能有一部分的早產寶寶未必能成功地用關閉器治療,仍然必須靠外科的開胸手術拯救這些早產兒。當然,心導管若能順利完成治療,傷口小且恢復快的優勢是外科手術無法比擬的(1為本院兒科一位1400公克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造成心衰竭。圖2本院利用心導管關閉這個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黃色箭頭為關閉器)

 

外科手術有優點和缺點,相同地,用心導管關閉早產兒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也有缺點,從加護病房轉送到心導管室有轉送的風險;早產兒體溫控制能力不好,在心導管室要小心失溫;早產兒血管細小,以股靜脈執行心導管術時,不要傷害股動脈,以免造成肢體循環不良。所以,目前心導管並不能取代外科手術,應該評估早產兒狀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若病童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很小,不需要限制活動。如果是中、大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並且已造成左心室擴大者,病童在接受關閉術後三個月且無肺高壓等問題時,便可解除運動禁忌。

 

至於如何以心導管治療,「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做了相當好的影片說明,請連結觀看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661870277222471

 

更多相關文章,可以參閱網站

「兒童心臟會客室---聊聊孩子們的心事」

圖一

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