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項目 |
SMA基因檢測 |
院內醫令碼 |
LNT62014 |
中文名稱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檢) |
健保代碼 |
NA |
適用檢體別 |
血液 |
支付點數 |
自費價:2500元 |
建議採檢容器 |
檢驗操作方法 |
MLPA+PCR+毛細管電泳片段分析 |
|
檢體採集量 |
3 mL |
||
送檢方式 |
人工傳送 / 氣送 |
生物參考區間/臨床決策值(單位) |
Non-Carrier |
收檢時間 |
24小時 |
||
報告時效 |
14天 |
採檢容器料號 |
M3110017 |
操作組別/分機 |
義大醫院 基因診斷組/5807 |
其他備註事項 |
|
檢驗操作時間 |
每週一次 | ||
採檢應注意事項 |
|
||
臨床意義與用途: 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為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影響神經系統中控制自主肌肉運動的能力,主要是因為其脊髓喪失了用來調節肌肉運動及強度的運動神經元。當運動神經元喪失功能後,因為肌肉停止接收來自中樞的訊號,會逐漸造成肌肉無力和萎縮 (肌肉質量以及強度逐漸降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由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SMN1)的突變或缺失所造成。該基因負責製造運動神經元存活(SMN)蛋白,它可維持運動神經元的健康以及正常功能。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體內SMN1的成對基因都產生突變,導致SMN蛋白的產量降低。當SMN1基因突變成SMN2基因時,只能產生少量正常功能的SMN蛋白(10%),又可稱SMN2為「備份基因」,當SMN2的拷貝數目較高時,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症狀較輕微,因此,此疾病隨著SMN基因突變或缺失的程度及位置,所呈現的症狀會有不同,第一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會出現肌肉無力症狀,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第二型患者,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可以坐、但無法自行站立或行走,大多可存活至4 歲以上。第三型患者,症狀大多在一歲半以後發生,可以自行走路,但成年後,仍經常需要倚靠拐杖走路或輪椅代步。不論種族帶因率約為1/40~1/60。 結果可報告區間/方式: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