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項目 |
上呼吸道病原核酸檢驗套組 |
院內醫令碼 |
套餐代碼LCLASS82 |
||||||||||||||||||||||||||
中文名稱 |
上呼吸道病原核酸檢驗套組 |
健保代碼 |
|
||||||||||||||||||||||||||
適用檢體別 |
鼻咽拭子 |
支付點數 |
共8600點 |
||||||||||||||||||||||||||
建議採檢容器 |
領取病毒傳送管及RP棉棒 |
檢驗操作方法 |
巢式多重核酸擴增(nested multiplex PCR;nmPCR) |
||||||||||||||||||||||||||
檢體採集量 |
適度採取鼻咽分泌液或黏液 |
生物參考區間/臨床決策值(單位) |
Non-detected |
||||||||||||||||||||||||||
送檢方式 |
人工傳送 |
||||||||||||||||||||||||||||
收檢時間 |
24小時 |
||||||||||||||||||||||||||||
報告時效 |
24小時 |
採檢容器料號 |
|
||||||||||||||||||||||||||
操作組別/分機 |
義大醫院 一般檢驗組/2822 |
其他備註事項 |
|
||||||||||||||||||||||||||
檢驗操作時間 |
每天 |
||||||||||||||||||||||||||||
採檢應注意事項 |
採檢後請冰浴送檢 |
||||||||||||||||||||||||||||
臨床意義與用途: 上呼吸道病原體會導致急性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其中多數嚴重病例發生於兒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個體。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鼻涕、鼻塞、發燒、氣喘、頭痛及肌肉疼痛,由於許多病毒及細菌所導致疾病的相似性,難以僅根據臨床症狀進行診斷。本項目可同時進行下列呼吸道病毒及細菌的檢測及辨識,協助醫師診斷治療及對疾病的控制。
表、呼吸道病原核酸檢驗套組可測得的細菌和病毒
呼吸道病原核酸檢驗套組之檢測物種概要: 腺病毒(Adenoviruses, AdV):是無包膜DNA病毒的一個多樣群體,根據紅血球凝集能力分類有七個種(A至G)。腺病毒B、C及E種主要導致急性呼吸道疾病,而腺病毒A、D、F及G種可導致各種疾病,包括膀胱炎、腸胃炎及結膜炎。腺病毒所有型別均與人類疾病相關,並可能在呼吸道檢體中發現。由於密集人群之間的高傳播率,疫情爆發經常發生在軍事訓練、長期護理機構及兒科護理醫院等公共地點。腺病毒作用時間長,並且在感染狀態時頑固留存於表面。 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 CoV):人類冠狀病毒於1960年代確認為呼吸道病原體,截至目前確定6種血清變種與人類疾病相關:229E、OC43、HKU1、NL63、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SARS-CoV及MERS-CoV不屬於本產品檢測物種)。這些病毒最常與上呼吸道感染相關;但在下呼吸道感染個體中也會檢測到這些病毒。冠狀病毒與哮喘的哮吼及惡化相關。冠狀病毒感染在冬季更為常見,且有些病毒株具有其流行週期。冠狀病毒感染(不包括SARS及MERS-CoV)一般為自限型疾病。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為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發現於2001年,起初被認為是兒童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進一步的研究確認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感染可發生於所有年齡層的人群。兩種基因型A與B,可以同時傳播而且在疾病嚴重度方面沒有差異。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是年幼兒童罹患細支氣管炎的第二大主因。此外,感染會造成各種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鼻漏、哮鳴、呼吸困難及發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估計在兒童造成5-7%呼吸道感染,對於所有年齡個體造成3%呼吸道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季節高峰為冬末春初,經常同時發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季節高峰。 A型及B型流感病毒(Flu A/B):為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RNA病毒。在每年的流感流行期,5-20%的人群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影響,並且迅速出現發燒症狀。主要類型的流感病毒通常由於抗原漂移及移位而變化。可以根據血球凝集素(H)及神經胺酸酶(N)基因對A型流感病毒進行亞型分類;A型流感病毒亞型H1N1及H3N2是最常感染人類的病毒株。更嚴重的疾病及更高的死亡率與H3N2亞型相關。在2009-2010年的流感發病季,A型流感病毒(H1N1)pdm09(H1-2009,又稱為「豬流感」[swine flu])為主要的傳播性流感病毒,約占所報告流感感染的99%,並自此取代了2009年之前的H1N1病毒株。目前至少有四種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流感治療:amantadine、rimantadine、zanamivir及oseltamivir具有特定病毒類型的療效,且隨著新型病毒株的傳播而出現抗藥性。病毒性或細菌性肺炎的併發症增加了流感感染的死亡率。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es, PIVs):為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RNA病毒。在1950年代,副流感病毒確定為不同於流感病毒的呼吸道病原體。副流感病毒可分成四種型別(1-4)。副流感病毒1型可造成秋季的兩年性流行病,有50%的哮吼病例為此病毒所致。副流感病毒2型每一至兩年造成一次流行病,可能與副流感病毒1型交替傳播。六個月以下的兒童尤其容易受到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通常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出現爆發。副流感病毒3型和所有病毒株的最高死亡率及發病率相關,流行病最常發生於春季及夏季。副流感病毒4型可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群,但由於不常檢測,感染週期尚未確定。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為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RNA病毒,與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相關。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有兩個亞型(A及B),每年的盛行率不同。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嬰兒嚴重呼吸道疾病最常見的原因,其引起的急性細支氣管炎是病患住院的主因。目前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成年人也確認為重要病原體,但成年人感染一般較不嚴重且局限於上呼吸道。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高峰期通常是1月及2月。 人類鼻病毒(Rhinoviruses, HRV)及腸病毒(Enteroviruses, EV):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相關RNA病毒。根據殼蛋白的血清學,人類鼻病毒有超過100種血清型。鼻病毒一般認為是導致「感冒」的原因,但是也可能促使哮喘發作及嚴重併發症。腸病毒分為四個種,包括至少89個不同型別。個別型別與不同的臨床表徵相關,包括嬰兒或成人的非特異性呼吸道疾病。鼻病毒及腸病毒皆為全年盛行。 百日咳博德氏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主要導致百日咳的革蘭氏陰性細菌,百日咳是一種可使用疫苗預防、高傳染性的疾病,並且須向公共衛生組織通報。百日咳最常見於兒童,但是在青少年及成人中也會發生,根據記載曾在全面接種的人群中由於免疫力減弱而出現爆發(免疫力在接種疫苗5-10年後將逐漸減弱)。早期(鼻黏膜炎)百日咳疾病為非特異性,在大約2週時出現最初發作症狀後,才出現典型的百日咳症狀(陣發性咳嗽、吸氣「喘」、咳嗽後嘔吐及嬰兒呼吸暫停或發紺)。百日咳博德氏菌會造成較輕微的類百日咳疾病。博德氏菌感染的高峰季節尚不明確。 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過去稱為Chlamydophila pneumoniae,是一種絕對細胞內寄生菌,可導致急性呼吸道感染,且是社區獲得性非典型(走路型)肺炎及支氣管炎的常見原因。肺炎披衣菌具有約3週的潛伏期,可透過無症狀攜帶者傳播。疫情爆發常見於學校、軍營及療養院,感染的高峰季節尚不明確。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另一種社區獲得性非典型肺炎的細菌病原體,頻繁發生爆發狀況,感染潛伏期大約1到4週43。肺炎黴漿菌並沒有最高發生率的明確季節,但是流行週期為3-7年。 新型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2019年12月起中國湖北武漢市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群聚,中國官方於2020年1月9日公布其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WHO於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其造成的症狀包含發燒、乾咳、倦怠,約三分之一會有呼吸急促。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瀉等,另有部分個案出現嗅覺或味覺喪失(或異常)等。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也會死亡。本試劑使用2種病毒核酸檢測方法,目標基因分別為棘突蛋白基因(Spike protein gene)與膜蛋白基因(membrane protein gene),任何一種方法檢測陽性就會顯示SARS-CoV-2結果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