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ine Sediment; 尿沉渣鏡檢

檢驗項目

Urine Sediment

院內醫令碼

常規:L0600901 

緊急:L0600902

中文名稱

尿液沉渣檢查

健保代碼

06009C

適用檢體別

尿液

支付點數

25

建議採檢容器

 尿液標準化試管(紅蓋尿管)

 尿液尖底離心管(白蓋尿管)

檢驗操作方法

鏡檢法、影像法

檢體採集量

12 mL

送檢方式

人工傳送【不可氣送】

生物參考區間/臨床決策值(單位)

RBC : 0-3 /HPF

WBC: 0-3 /HPF

Epithelial Cell: 0-3 /HPF

收檢時間

24小時

報告時效

義大醫院、義大癌治療醫院:
常規:
1小時
緊急:30
義大大昌醫院:
常規:2小時
緊急:
1小時

採檢容器料號

M3110023

操作組別/分機

義大醫院 一般檢驗組/2822
義大癌治療醫院 檢驗科/6283
義大大昌醫院 檢驗科/7216

其他備註事項

 

檢驗操作時間

24小時

採檢應注意事項

檢體不可加任何保存劑

臨床意義與用途:   

1         紅血球(RBC):尿中紅血球增加是腎臟與泌尿系統之出血性病變的重要線索。

1.1          非腎絲球型紅血球(Isomorphic RBC):尿中出現大量RBC時稱為血尿(hematuria)。非腎絲球性血尿常出現於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或生殖泌尿道腫瘤,大多以單一的血球形態呈現。

1.2          腎絲球型紅血球(Dysmorphic RBC):腎絲球性血尿是腎絲球出血的特徵,紅血球通常呈大小不一或小球性,因紅血球通過腎絲球基底膜的小裂縫受到機械性之壓力與滲透壓或pH 急遽的變化產生形變應力,此兩者為紅血球造成損傷主要原因,腎絲球型紅血球大多伴隨紅血球圓柱體或蛋白尿。

2         白血球(WBC):尿中白血球增加是泌尿系統受到感染或有發炎性疾病的重要線索。尿中白血球通常是嗜中性白血球,但依疾病的原因不同,可能出現其他種類的白血球。

2.1          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泌尿道感染時所出現的白血球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大量嗜中性白血球出現尿中稱為pyuria

2.2          嗜酸性白血球 (Eosinophil):在藥物過敏引起的間質性腎炎中,嗜酸性白血球通常會> 5%,也可能觀察到含有嗜酸性白血球圓柱體。急性間質性腎炎若未及時治療將對腎臟產生不可逆的傷害,若能及早發現給予治療中止惡化,則能慢慢恢復腎功能。

2.3          淋巴球 (Lymphocyte):在乳糜尿、腎結核、腎臟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或慢性疾病中會增加。在腎臟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尿液中的白血球以淋巴球佔多數。因為淋巴球沒有白血球酯酶,所以尿液試紙的白血球酯酶區不會呈現陽性反應。

2.4            單核球與巨噬細胞(Monocyte and Macrophage):單核球與巨噬細胞在慢性尿路感染恢復期,增殖性腎絲球腎炎、狼瘡性腎炎、腎硬化等狀況增加。

3           上皮細胞 (Epithelial Cell)

3.1          腎小管上皮細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RTE):腎小管上皮細胞常出現於腎絲球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硬化、狼瘡性腎炎等腎實質病變的病人尿液中。另外,在糖尿病患者或伴有嚴重黃疸的肝炎病人,尿液中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頻率也很高,化療伴隨有腎臟灌流不全或腎小管障礙病人的尿液中出現特殊RTE的機會很高。腎小管上皮細胞對高腎毒性的藥物很敏感,當使用高腎毒性的抗生素、抗癌劑與影像學檢查的造影劑時,RTE曝露在高腎毒性的腎臟濾液後會受損,2小時內即大量脫落,並於24小時後恢復正常。在急性腎小管壞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的早期診斷,有不少例子是血液生化學檢驗報告出現異常前,RTEC 就急劇大量脫落在尿液中。

3.2          尿路上皮細胞 (Urothelial cell):在腎盂腎炎、輸尿管發炎、膀胱炎、尿道炎、結石、腫瘤及導尿管插入之機械損傷,尿路上皮細胞數量會明顯增加。

3.3          鱗狀上皮細胞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尿液中的鱗狀上皮主要來自尿道口、外陰部及陰道粘膜,若出現數量偏多,可做為採檢不良的一個指標,或陰道發炎。陰道炎的病人尿中可能會出現線索細胞(Clue cell)

4          卵圓形脂肪體 (Oval fat body, OFB):腎小管上皮細胞或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後的細胞稱為卵圓脂肪體。卵圓脂肪體常見於糖尿病腎病變、Fabry diseaseAlport’s syndrome,也是重症腎病症候群的特徵。當卵圓脂肪體出現時常伴隨出現脂肪圓柱體,尿蛋白反應大多為強陽性。

5          異常細胞(Abnormal cell)

5.1          病毒感染細胞 (Virus infected cell cell):泌尿道上皮細胞受到病毒感染後會發 展成具特殊形態的細胞,這些細胞都屬於退化性(degraded/degenerated degenerated)、無法辨識來源的細胞,常見有四種:

5.1.1      細胞質內包涵體細胞 (Intracytopla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bearing cell):受到麻疹 (measles)、德國麻疹 (rubella)、腮腺炎 (mumps)、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RNA病毒感染時,細胞質會產生大小、形狀不一的油亮包涵體 (inclusion body)。此類細胞通常發現於膀胱炎(cystitis)、腎盂(pyelonephritis)、尿路改道術 (urinary tract diversion)、腎毒性藥物中毒的病人尿中。

5.1.2      細胞核內包涵體細胞 (Intranuclear inclusion-bearing cell):受到疱疹病毒(herpesvirus、巨細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DNA病毒感染時,細胞核會產生大小、形狀不一的塊狀包涵體在細胞核內,而原本核內的染色質則聚集在細胞核邊緣,大型多核的上皮細胞偶爾可見到毛玻璃樣的核仁。

5.1.3      誘餌細胞 (Decoy cell):受到人類多瘤病毒 (Human polyomavirus, DNA virus) 感染時 (通常為尿路上皮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細胞核會膨大、核膜明顯、內部均質化呈毛玻璃透明樣,細胞核會逐漸脫離細胞主體,在脫離的過程中,會形成典型似彗星般的外貌。因部份細胞特徵與惡性細胞類似,可能造成混淆,故稱誘餌細胞。此細胞的辨識對於接受腎臟移植後的病人非常重要,受感染的新腎臟很可能因此損傷,需及時調整免疫抑制劑的劑量。

5.1.4      挖空細胞 (或稱空亮細胞, Koilocytte):人類乳頭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感染深層鱗狀上皮細胞後,加速細胞成熟化為淺層細胞,過程中細胞核膨大、染色質增加、分葉,有時核內染色質會均質化使細胞核呈透明樣,核的周圍出現明顯空泡(perinuclear halo),以及細胞核膜增厚。

5.2          惡性細胞 (Malignant cell):泌尿道惡性腫瘤以尿路上皮細胞癌 (urothelial carcinoma carcinoma) 最常見,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carcinoma) 與腺癌 (adenocarcinomaadenocarcinoma) 的發生機率相對較少,當尿沉渣中有惡性細胞時,常伴隨非腎絲球性紅血球(無痛血尿) 與白血球一起出現。

6          圓柱體 (Cast):圓柱體具有專一性,為腎臟疾病的指標,但敏感性較為不足。依其基質或內含分類,可分為不同的圓柱體。

6.1          透明圓柱體 (Hyaline cast):在正常的尿沉渣中出現少量的透明圓柱體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激烈運動後、脫水、高溫環境或激動的情緒下,透明圓柱體會有短暫性的增加。有腎臟疾病或心臟衰竭,透明圓柱體會大量的增加。

6.2          細胞性圓柱體 (Cellular cast):同一個圓柱體有含有兩種以上的細胞或細胞種類無法鑑別之圓柱體。

6.3          紅血球圓柱體 (RBC cast):紅血球圓柱體常與急性腎盂腎炎、IgA腎炎、狼瘡性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及腎臟栓塞等疾病有關。激烈運動所造成腎絲球滲透壓變化,也會造成尿液出現紅血球圓柱體,大約24~48小時後恢復正常。

6.4          白血球圓柱體(WBC cast):急性腎絲球腎炎或感染性的腎盂腎炎等,以嗜中性白血球為主的白血球圓柱體,慢性發炎的疾病則會出現包括淋巴球或單核球為主的白血球圓柱體,間質性腎炎則會出現嗜酸性白血球的白血球圓柱體。

6.5          腎小管上皮細胞圓柱體 (RTE cast):通常腎小管上皮細胞圓柱體與急性腎小管壞死、病毒性感染及曝露於在腎毒性物質中有關。

6.6          顆粒性圓柱體 (Granular cast):顆粒性圓柱體的顆粒來源,大部份為腎小管上皮細胞退化分解後的產物,偶而為紅血球,白血球或血漿蛋白分解退化後的產物。在健康人的尿渣中有時可發現少量細緻顆粒的顆粒性圓柱體。當慢性腎臟疾病及腎功能低下時,顆粒性圓柱體數量會增加,代表腎臟有實質性損傷。

6.7          蠟狀圓柱體(Waxy cast):蠟狀圓柱是因為細胞性圓柱體長期滯留於腎小管,使得圓柱體內的細胞性成分持續的變性所導致。此圓柱體會出現於腎病症候群、慢性腎炎末期與急性腎衰竭的恢復期等重度腎臟疾病患者的檢體中。

6.8          脂肪圓柱體 (Fatty cast):脂肪圓柱體通常會與卵圓脂肪體一起出現在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的尿液中,尿蛋白通常為強陽性。

6.9          結晶圓柱體 (Crystal cast):透明圓柱體內含不定型的鹽類(磷酸鹽、尿酸鹽)、尿酸、草酸鈣或藥物結晶之圓柱體。可能是腎小管內腎臟濾液滯留造成晶體沈積會造成腎小管的閉塞,常見於化療或尿路結石的病人尿液中。

7          細菌(Bacteria):正常尿液不出現細菌,一般含有少量細菌可能來自於陰道、尿道、外生殖器或收集容器的汙染。若細菌與白血球同時出現可能是泌尿道感染。

8          酵母菌 (Yeast):尿液中出現的酵母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念珠菌主要出現於糖尿病、免疫適應性病人和陰道念珠菌感染的尿液檢體。實際的酵母菌感染應伴有白血球存在。

9          黴菌 (Fungus):黴菌有兩種形態,酵母菌型(yeast) 與黴菌型 (mold),此兩種形態取決於外在環境的條件。

10       陰道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尿沉渣最常發現的寄生蟲為陰道滴蟲,是性行為傳染的病原體,也是陰道感染的主因,同時也可能造成膀胱、尿道、尿道周圍腺體與前列腺的感染。

11       精子(sperm):精子偶爾出現於性行為後、手淫或夢遺的尿液中。也有可能是膀胱頸閉鎖不全,導致射精時精子進入膀胱,再大量出現於尿液中。 

12       黏液絲(mucus):黏液絲是生殖泌尿道的腺體和上皮細胞及腎小管上皮細胞所分泌的蛋白質物質。黏液絲較常出現於女性尿液,但通常在男性或女性尿液中出現都不具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