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使頸椎固定或手術後維持頸椎復位後之固定,促進骨骼癒合。 

二、適用情形: 
頸椎損傷或病變,為避免進一步損傷或經復位後需固定之狀況。 

三、注意事項: 
(一)當醫師評估您需穿戴頸圈時,將有專業技術員為您量製最適當及能支撐頸部的尺寸。
 
(二)穿戴方法:
1. 前片輕放於下巴與胸口之間,然後把鬆緊帶由頸部後面環繞黏貼好,注意勿綁太緊,以一手指能 放入及舒適為原則。  
2. 把背片放在病人頸部後面中央位置,注意上下位置不要顛倒。 
3. 左手扶助前片,右手再拉緊,把兩邊的環帶粘著於前片兩側頸圈。  
4. 再確認下巴位置要放在前片的中央,下巴不可突出前片的邊緣或縮到前片的裡面,以要能穩定與 舒適為第一考量。

(三)頸圈清潔方法: 
1. 建議每24-48小時從頸圈上把海棉墊片拆下用水輕輕搓揉,清洗完全後平放風乾,以替換片繼續使 用,並注意墊片不要粘錯位置。  
2.若沒有替換海棉墊片,可以準備棉質手帕或小毛巾保護墊片及頸圈邊緣皮膚受壓處。  
3.頸圈的外殼也可以用肥皂水擦拭風乾即可,勿使用漂白水或化學藥劑清洗。 

(四)皮膚照顧: 
1. 請注意海棉墊片應黏貼保護到頸圈邊緣,兩側鎖骨區很容易被頸圈壓迫造成皮膚破損,需要時醫 護人員會指導如何使用減壓物品。  
2. 頸部每天至少清潔一次並檢查皮膚完整性,注意有無皮膚發紅之處。 

(五)頸圈穿戴時間需依醫囑指示,手術後應持續穿戴三至六個月,每日除清潔皮膚以外請勿任意卸 下,若暫時取下時保持頭部不可轉動。

1. 每次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乾淨。 

2. 口腔縫合傷口,原則上不需拆線,但若10天後線頭仍在或有異物感,請掛口腔外科門診處理。 

3. 請視個人情況使用流質或軟質食物(如果汁、牛奶、稀飯),禁食用粗糙、刺激或燙熱食物。  

4. 如傷口出現感染徵候,如發紅、腫脹、疼痛、有分泌物、發燒等發炎症狀,或異常疼痛、高燒畏寒時,請儘速返診。 

5. 請按時回門診追蹤。

1.受傷後8~12小時傷口會繼續腫脹,可將受傷部位抬高並冰敷。 

(1) 取適量冰塊於冰袋中,加水三分之ㄧ。 

(2) 倒置冰袋檢查是否有漏水,用乾毛巾包裹冰袋,冰敷患部。 

(3) 每天冰敷四次,每次15~20分鐘休息。 


2.保持傷口敷料清潔乾燥,傷口不可碰到水,若傷口敷料滲濕應即刻更換紗布並換藥,如淋浴時請 在受傷肢體使用保護袋覆蓋保護,直到醫囑可以碰到水。 

3.如裂傷在關節處,應減少活動,以防傷口裂開。  

4.臉部、頭部換藥可使用醫師開立的藥膏,並應按時依處方服用藥物。 

5.傷口縫合二天後,可掛外科門診複診,並由醫師視傷口情形決定拆線日期。  

6.如傷口出現感染徵候如發紅、腫脹、疼痛、有分泌物、發燒等發炎症狀,或異常疼痛、高燒畏寒 、患肢腫脹以致麻木、蒼白血液循環不良、流出膿液等情形,需儘速返診。

 

1.石膏的目的: 固定骨頭,維持骨折骨頭的正常功能位置,使骨頭自行生成修復。 

2.上石膏後肢體的護理:

  1. 保持上石膏肢體的手指和腳趾清潔,並塗擦乳液,輕輕按摩以預防乾裂。 
  2. 石膏上不可插入尖銳物品,以避免引起皮膚受損,且教導小孩不可將玩具、食物、牙刷、釦子 等物品放入石膏內。
  3. 避免石膏與硬物撞擊,會引起變形或裂開。
  4. 保持石膏清潔乾燥。
  5. 將打石膏的肢體抬比心臟稍高的位置以促進血液回流,以減輕腫脹疼痛
  6. 施行肌肉收縮運動,每次持續15~20分鐘,每日3次。例:握拳。 
  7. 每日應於床上或椅子上練習將石膏的肢體做〔抬起放下〕的運動。 

3.上石膏後肢體在何種情況下應返門診追蹤 

4.上石膏肢體末稍指(趾)頭有脹痛蒼白、發紫、冰冷或麻木時。 

5.石膏斷裂或粉碎時。 

6.感覺石膏太鬆或太緊時。 

7.感覺石膏內某處皮膚有特別刺痛、不舒服的感覺。 

8.勿吃刺激性食物及暴飲暴食。

一、前言:

只要是頭部外傷(即使沒有明顯而嚴重的症狀),均有可能在數小時.數日.甚至一.二月後產生腦傷或顱內出血。 受傷後七十二小時內是最重要的觀察時期,需特別注意。  


二、導因: 

機車意外是頭部外傷之最大因素,其他包括:襲擊.摔傷.跌倒及意外等。 

三、注意事項: 若患者有下列症狀產生,請儘速至醫院接受進ㄧ步檢查: 

  1. 厲害的頭痛.視力模糊不清或複視。 
  2. 噁心或大量的嘔吐。 
  3. 呼吸不順暢或次數增加。 
  4. 眼睛充血.紅腫或耳朵有雜音的感覺。 
  5. 頸部僵硬.發燒超過38°C。 
  6. 一邊手腳比較軟弱無力易跌倒。 
  7. 手腳或嘴有抽筋現象(癲癇發作)。 
  8. 鼻子或耳朵有出血或不明滲漏液流出。 
  9. 意識改變.躁動不安.說話不清.嗜睡.昏迷。 
  10. 返家後,請在三個月內每隔兩週回腦神經外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